股票配资月配 1969年邓小平下放到江西,出发前向汪东兴提出:我想带走一个人
发布日期:2024-11-17 22:34 点击次数:98
影响方面股票配资月配,ST天润表示,赖淦锋将积极配合证监会的调查工作。截至目前,赖淦锋未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,未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,本次调查事项系对赖淦锋个人的调查,上述事项不会对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。
秀商时代控股港股市值2.2亿港元,在营销传播行业中排名第9。主要指标见下表:
点击收听本新闻听新闻1969年10月,一大批在京的老干部需要被紧急疏散,邓小平同志则被安排到江西新余接受劳动。临出发前,邓小平特意找到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,提出一个请求:“我想带走一个人。”
汪东兴回答得很爽快:“完全可以。”这位被邓小平、卓琳夫妇从北京带到江西的人,名叫夏伯根。而她还有另一层身份,就是邓小平的继母。
1904年,邓小平出生于四川广安,原名邓先圣,私塾先生为他改名邓希贤,参加革命后改为邓小平。
1920年,邓小平考取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,成为该校最小的赴法学生,与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前往异国他乡进行勤工俭学。
离开家乡后不久,邓小平的亲生母亲淡氏于1926年病故。因为家中还有几个孩子需要哺育,邓小平的亲生父亲邓绍昌于20世纪30年代初,娶了新一任妻子夏伯根。
夏伯根比邓小平年长五岁,是嘉陵江上一位船工的女儿。嫁给邓绍昌之前,夏伯根曾有过一段婚姻,丈夫英年早逝,留下她和一个女儿。婚后,夏伯根生下邓家最小的孩子,即邓小平同父异母的妹妹邓先群。
1936年,不满五十岁的邓绍昌因病逝世,夏伯根就一直寡居于四川广安。
彼时,夏伯根只从家人那里听说过,丈夫邓绍昌还有一个大儿子邓小平,如今正赴异国他乡勤工俭学。
除此之外,这位不识字的中年妇女根本不了解邓小平的其他细节。
夏伯根虽然没文化,也不懂政治,但她却一心认准共产党的好,曾冒着被杀头的危险,营救过好几名共产党员和游击队员。
战争年代,全国各地不太平,加上邓小平一直忙于工作,母子二人便一直断了往来。
1950年春的一天,夏伯根偶然从邓小平的亲舅舅淡以兴那里得知:邓小平已经率领第二野战军驻扎在重庆。
于是,夏伯根和淡以兴立即乘船来到重庆。从未见过继子的夏伯根从朝天门码头上岸后,一路打听邓小平的所在,寻找到西南政治局大门口时,却引起警卫员的警惕。
按照夏伯根所说,她是邓小平的母亲,可当时的小平同志都已经四十多岁,这位女同志顶多五十岁出头,二人怎么可能是母子关系?
几番交涉,夏伯根与淡以兴终于在当天晚上见到邓小平、卓琳夫妇。几人刚一见面,多年未见的邓小平与淡以兴立刻忘记旁人,自顾自拉起家常。
最后还是女同志心细,卓琳打量着被晾在一旁的夏伯根,谨慎地开口问道:“这是舅母吗?”
过了半天,淡以兴想起来什么,用手一指夏伯根对邓小平说:“这就是你许久未谋面的后妈。”
邓小平此前通过书信与广安老家的亲属有过联系,对于夏伯根并不陌生。可卓琳却大吃一惊,她原以为丈夫除舅舅再无其他长辈,没想到还有一个继母。
没等邓小平、卓琳夫妇有什么反应,舅舅淡以兴自顾自地说起来:“你这个后妈可不容易,你父亲病逝后,你们家全靠他一个人支撑起来,是她给你父亲披麻戴孝送终的。”
夏伯根听到有人这样夸奖自己,有些不好意思地对邓小平说:“早知道你回来了,只想来看看,没有别的意思。”
这时,邓小平情绪显得有些激动,与妻子卓琳一般商议后立即作出决定:“夏妈妈,留下来和我们一起生活,今后我们夫妻二人给你养老。”
夏伯根当今愣住了,素未谋面的继子居然要留下自己,这位经历了无数苦难的旧社会女人此时百感交集,流下了喜悦的泪水。
从那之后,邓小平家里又多了一个人,他让孩子们喊夏伯根奶奶,卓琳也喜欢跟着孩子们一起喊她奶奶,这种毫无芥蒂的亲情感,让夏伯根很快融入新家庭。
1952年,邓小平调往北京工作。离开重庆前,夏伯根曾小心翼翼地向邓小平询问:我也和你们一起去北京吗?
邓小平哈哈一笑:为什么不去?我们是一家人,到哪都一起。
调入北京后,邓小平工作异常繁忙。不久,妻子卓琳成为他的秘书,两口子每日早出晚归,夏伯根便承包所有家务。
天没亮,她就起床做好一家人的早饭,孩子上学时间到,她帮助穿衣盛饭,把一家人都送走后,她又开始准备午饭和晚饭……
20世纪60年代末,彼时,两大反革命集团上蹿下跳,林彪还提出了所谓的“一号令”,一大批老干部被紧急疏散。
朱德元帅离开北京前往广东;徐向前、刘少奇前往河南;陈毅元帅则前往河北石家庄;邓小平被安排前往江西新余拖拉机厂接受“劳动改造”。
离开北京前,邓小平特意找到汪东兴:“我继母夏伯根自从和孩子一起被撵出中南海,一直居无定所。现在她年纪太大,独自一人无人照顾,我想带她一起去江西。”
汪东兴立即痛快地回答:“当然可以,这是人之常情。”
到了江西,邓小平夫妇不允许夏伯根再做重活累活,她便在家淘米做饭。但三个人没有工资,每月仅靠20元的生活费,日子过得十分困窘。
为了改善生活条件,邓小平在住所附近开垦荒地,种起了茄子、辣椒等蔬菜,还养了几只鸡。
因为患有高血压,卓琳不能劳作,她只能坐在小板凳上捡地里的石头,种地和养鸡的任务就交给了夏伯根与邓小平。
有所收获后,卓琳还与婆婆夏伯根学着酿酒、做豆瓣酱,一家人的流放生活中充满了酒香和酱香。
1973年,邓小平领着一家人从江西返回北京。往后几年,邓小平屡屡受到反革命集团的攻击,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再次复出工作,并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。
这么多年风风雨雨,夏伯根一直陪伴在邓小平、卓琳和孩子们身边,邓家第三代孩子基本上都是她抱大,孩子们与她关系都很好。
1997年2月,邓小平同志因病逝世。四年后的春天,101岁的夏伯根离开人世。
夏伯根老人能够如此高寿,与邓小平夫妇的悉心照料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。在家风方面,邓小平同志发挥良好的榜样作用,努力树立营造出良好的家风。
除邓小平之外,还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拥有感人至深的至孝情怀。
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,老一辈革命家用身体力行将这一传统美德发扬并继承下来,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。
参考文献:
[1]明顺.邓小平的继母——夏伯根[J].党史博采,1997(09):44.
[2]杜先明.小平继母营救游击队员[J].红岩春秋股票配资月配,2001(06):26-27. DOI:10.16684/j.cnki.hycq.2001.06.004.